半监督异常检测是一种机器学习方法,它结合少量标记数据和大量未标记数据来识别异常模式或离群点。与需要完全标记数据集(包括正常和异常示例)的监督方法或仅依赖未标记数据的无监督技术不同,半监督方法利用有限的标记数据来指导检测过程。这在实际场景中特别有用,因为在这些场景中获取标记的异常数据可能很困难、昂贵或耗时,但却可以获得一些标记的正常数据(或少数已知异常)。其目标是与纯粹的无监督方法相比提高检测准确性,同时避免完全监督方法对标记数据的苛刻要求。
一种常见的实现方法是使用标记的正常数据训练模型来理解系统的“正常”行为,然后将这种理解应用于未标记数据以检测偏差。例如,在网络安全中,可以利用标记的正常网络流量模式数据集来训练半监督模型。该模型学习正常活动的边界,例如典型的带宽使用或连接频率,并将偏差(例如,流量的突然激增)标记为潜在的异常。自编码器(autoencoders)等技术常用于此:自编码器可以重建输入数据并突出重建错误,擅长重建正常数据但难以重建异常数据,从而导致离群点具有较高的错误率。另一种方法是单类支持向量机(One-Class SVM),它在标记的正常数据周围定义决策边界,将此边界之外的任何内容都分类为异常。
半监督异常检测的优势包括实用性和效率。例如,在制造业中,系统可以使用来自正常运行机械的标记传感器数据来建立基线,然后监控未标记的传感器流以检测指示设备故障的偏差。然而,挑战也确实存在。如果标记数据未能代表所有正常场景(例如,用户行为的季节性变化),模型可能会产生误报。此外,标记数据的质量直接影响性能——精心整理的标记可能导致结果偏差。开发者应专注于确保标记数据具有代表性,并使用数据增强或主动学习等技术来缓解限制。Scikit-learn(用于单类 SVM)或 TensorFlow(用于自编码器实现)等库提供了易于使用的工具来试验这些方法。